索引号 | 00001434911610422016016357Y/2023-00001 | 主题分类 | 其他 |
文号 | 三政办发〔2022〕58号 | 发布机构 | 三原县 |
公开日期 | 2022-12-16 | 有效性 | |
主题词 |
解读链接:落实“一县一策”事项清单推动县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各镇人民政府、城关街道办事处,高新区,县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落实“一县一策”事项清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三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16日
落实“一县一策”事项清单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省发改委《关于印发“一县一策”事项清单的通知》(陕发改县域〔2022〕1828号),确定了我县“一县一策”事项清单,为我县进一步明确县域经济目标、发展思路和保障措施,出台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积极谋划储备高质量项目指明了方向。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咸阳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咸字〔2022〕72号)精神,加快推动事项清单落地见效,力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以“奋力谱写三原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为总纲,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抓好优势主导产业培育,走好特色发展之路。经过5年努力,使我县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城镇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建成工业强县、农业强县和旅游名县,全面开创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工作原则
(一)突出城镇化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持续夯实县域发展基础。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弱项,实施一批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文旅体育设施、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市政交通设施、市政管网设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项目,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托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县城公共厕所、县城智慧化改造、配送投递设施、冷链物流设施、农贸市场建设。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生态城市。
(二)突出居民增收,持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聚焦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民生实事民生大事,更好把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统筹起来,办好民生实事,兜牢民生底线,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突出政策和要素保障,全面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实施全要素保障战略,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产业发展、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和“标准地”改革,提高投资效率,落实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粮食、生态、金融、生产安全底线。加强疫情防控,坚持动态清零,做到“点上要控住、面上要深挖、源头要严防、资源要保障、责任要落实、工作要统筹”,确保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三、奋斗目标
到2025年,全县生产总值超过305亿元,年均增长7%,增速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38亿元,年均增长7%;科技研发强度达到0.7%,科技三项费用增长1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0户;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达到国家规划指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达到6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产业园区产值占县域总产值比重超过70%,园区研发投入翻一番;便民服务事项100%就近可办,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人均公共服务支出逐年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
经过5年努力,县域主导产业规模效益双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园区承载功能更加完善,投融资平台健康稳定运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提供有力支撑。使我县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中始终位列优秀等次,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监测综合排名中保持“十强县”,力争有进位。
四、重点任务
(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按照县级谋划、市级统筹、省级指导的原则,推进我县首位产业绿色食品制造发展,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水平,打造商贸物流、新型建材配套产业。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推动产城融合,做强县域制造业,坚持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并重,推动资源依赖向科技赋能转变,推动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产业向集群化发展,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到2025年,县域主导产业定位清晰,引领带动作用凸显,力争形成“绿色食品、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二)推动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坚持“一县一区、一区多园”,扎实推进产业园区整合升级,推动产业园区管理去行政化,参照开发区管理、人员、薪酬体制,推行“管委会+公司”等运营模式,建立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探索建立“飞地园区”统计、税收统筹共享机制。紧紧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打造重点特色专业园区,创建国家级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修编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加快开发区布局优化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升级。逐步推动开发区数字化改造,加强开发区与交通主干道的互联互通,提升专业化配套服务能力,重点解决标准化厂房、标准化创业中心以及人员招聘、技能培训、财税办理、投融资等专业服务。开展县域工业园区“亩均效益”综合评价,聚焦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收入研发强度、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等指标进行排名,完善低效企业退出机制,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到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功能基本完善,功能配套齐全,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比重超过70%。
(三)提升县城承载功能。对标国家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标,分类指导编制我县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统筹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布局,定期开展实施情况综合评价,加快补齐县城建设短板;积极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示范建设工作。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落实好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有关规定,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模式。注重保护县城传统风貌,注重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注重补齐城市发展短板,有序推进市政道路、市政管网、公共停车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中小学、幼儿园、医院、养老院等建设,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到2025年,力争基本达到国家“十四五”规划指标要求,着力提升我县医院综合服务水平,打造三级乙等医院,加快咸阳市(三原县)中医医院建设步伐,着力补齐乡镇卫生院建设短板,持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以及特色科室建设,推动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加强幼儿园建设,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9所,建设小学3—4所,初中1所;全面提升全县养老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行业,实施县中心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等。
(四)激发县域发展活力。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与“好差评”系统、“秦务员”APP的有效衔接,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构建县、镇(办)、村(社区)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机制,打通企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开展民营企业“扶小创优”培育行动,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建立县级领导常态化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及时解决发展面临问题;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县级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发展,改进企业治理结构;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家返乡创业。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建立完善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开展创新示范县建设,打造高水平创新服务平台,加快科技创新、开放创新、服务创新步伐,用5年时间培育建成省级创新示范县。主动对接秦创原等各类创新平台,建立起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的校地、校企合作机制。
(五)加大精准招商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解决县域产业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有效路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精准招商、科学招商、协同招商,围绕确定的特色主导产业,认真谋划产业链,绘出产业链地图,明确拟招商的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和相关服务性企业,确保招商优惠政策审慎承诺和刚性兑现。探索建立招商引资项目跨地区流转机制,健全完善招商项目“异地建设、利益共享”模式。建立全程服务机制,注重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实行招商引资项目奖励制度,加大招商引资成效在园区考核评比中的权重,对招商引资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六)强化各类要素支持。加强人才、土地、资金等各类要素支持。加快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合理确定经营性地产比例,最大限度留足产业发展空间,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建立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土地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新增储备工业用地“标准地”,将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出、综合容积率等指标纳入土地出让前置要求;加强各类资金统筹用于支持县域发展,深入开展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用好省级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推进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加快优质经营性资产注入和非营利性公益资产剥离,提升平台公司信用评级,扩大平台公司市场化债券融资规模,设立配套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围绕服务经济发展,精准锁定产业需求,坚持引育并重,不断加强基础人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厚植人才“第一资源”。在基础人才引进上,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实施精准引才。主要瞄准产业项目,在常态化举办线上招聘的同时,赴高校开展“行业专场”“企业专场”现场招聘会,引进重点紧缺人才。推动校企合作,紧扣市场需求,培养专业人才,推动量质齐增。
(七)营造追赶超越氛围。对标中央和我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采取“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共性指标+专项指标+加减分”的考核方式,梳理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主导产业增加值、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税收增长率、研发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招商引资落地金额等7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监测指标,强化考核工作;建立月总结、季点评、年总结报告工作机制,激励担当作为;切实用好“三项机制”,激发干部创新活力;综合运用考核结果,将年度考核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次作为表彰激励、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对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且年度考核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依据相关规定进行调整。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一县一策”事项清单指明了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全县各级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落实“一县一策”事项清单工作的重大意义,积极引导和带动全县党员干部群众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上来,进一步加压紧逼,真抓实干,切实做到思想重视到位、统筹协调到位、率先垂范到位、支持保障到位。
(二)强化工作领导。成立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园区提档升级和县城建设等重点工作。第一组长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县长担任,县委、县政府其他县级领导担任副组长,县委、县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办公室主任由县发改局局长担任,统筹协调领导小组各项工作。
(三)夯实工作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思想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充分认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落实,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县发改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强化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做好年度重点工作安排部署,适时组织开展联合检查和评估督导,及时总结推广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重大情况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
(四)落实保障机制。省、市委和县委出台的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重要制度保障。要用好“三项机制”,围绕发挥政策导向指挥棒作用,把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融入“一县一策”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战线,引导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
三原县“一县一策”事项责任清单
一、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1.经济总量:到2025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305亿元。(发改局)
2.工业:到2025年,县域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工信局)
3.农业:到2025年,县域农业总产值达到65亿元。(农业农村局)
4.争先进位:在西部百强县中位次前进。(发改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工信局、农业农村局、住建局、交通局、水利局、市场监管局、税务局、经济合作局、文旅局、生态环境局、高新区)
二、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
5.主导产业:第一次主导产业为乳制品肉制品及休闲食品加工,2025年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带动1.5万人就业;第二主导产业为航空及汽车零部件制造,2025年总产值达到180亿元,带动1万人就业。(工信局、人社局、高新区)
三、推动园区提档升级
6.将三原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纳入县城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将各类开发区(园区)全部整合纳入省级三原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范围。力争2025年全县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自然资源局、工信局、住建局、交通局、高新区)
7.将省级三原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为国家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发改局、高新区)
8.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比重达到 70%。(工信局、高新区)
9.改造升级三原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道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三原高新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基本达到国家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标准。(高新区)
10.巩固已创建的三原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省级三产融合示范园。(农业农村局)
四、提升县城承载功能
11.编制完成三原县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发改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
12.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打造西安都市圈渭北中心城市。(发改局、人社局、住建局)
13.创建省级县城建设示范县。(发改局)
14.到2025年,建成“补短板、强弱项”项目23个,总投资21.49亿元,其中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项目9个,总投资8.52亿元;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项目5个,总投资4.11亿元;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项目7个,总投资5.36亿元;推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项目2个,总投资3.50亿元。(住建局、交通局)
15.到2025年,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100%,全县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住建局、农业农村局)
五、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16.创建省级创新示范县。〔发改局(科技局)〕
17.积极对接秦创园平台,创建创新服务平台2个,全县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左右,科技三项费用年均增长10%。〔发改局(科技局)〕
18.围绕主导产业积极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科技型企业达到40家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0亿元;单项冠军企业达到2家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5亿元;“专精特新”企业达到6家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以上。〔发改局(科技局)〕
六、增强县域融资能力
19.打造AA一级县域投融资平台,平台公司资产规模达到50亿元。设立产业发展基金(资金)1000万元,平台公司计划撬动社会资本30亿元,融资规模达到30亿元。(财政局)
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创建陵前镇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西阳镇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城关街道办麦刘村等10个村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
21.2022年,创建西阳镇马张村、陵前镇大寨村2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农业农村局)
22.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新建卫生厕所4万座;建设镇村污水处理厂(站)5个;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完成率达到100%。(农业农村局、交通局)
八、持续深化改革
23.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2022年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与“好差评”系统、“秦务员”APP的有效衔接,便民服务事项100%就近可办。(行政审批局)
24.围绕县域主导产业用工需求,持续完善三原县动态精准就业服务平台。(人社局、工信局)
25.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农业农村局、各镇(办)〕
26.建立与西安都市圈共建共享机制,扩展与西咸新区、西安经开区、富阎新区等周边园区的合作对接。(发改局、自然资源局、工信局、住建局、交通局、人社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